【宇视编者按】工业升级就是一场战争。作者的叔叔疲于追赶化肥厂新技术,是因为其他人在迅速发展新技术,创新或升级的突破带来成本的优势是工业的基本特点。作为一个厂,必须长期付出,一两次跟不上技术升级就要完蛋了。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业更宏观囊括知识、资本、技术、产业链协作等,这些才是工业的应有面貌。
有所谓的工业(制造业)很不好弄,创业难,守业更难。
有我叔叔93年在县城里头弄了一个化肥厂,主要是做尿素。那个时候中国奇缺尿素,但是国内没有几家厂家能做。什么都缺,煤气炉没有,合成塔没有,催化剂没有,蒙乃尔合金什么的就更没有了。说得夸张一点,当时国内所谓工业技术就是焊管子,其他什么都做不了(当然肯定有国家大型企业能做)。
贵州一家磷复肥厂:工业化60 余年,统一的大工业体系的效率更是远远超过零散的人力
有在这种情况下,我叔叔找了无数的人,费了牛劲从英国进口了一套半报废的设备,一个初中生硬是靠一本英汉字典把说明书看懂了。还把这套设备弄转了。在前五年的时间,这条生产线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吐吐地往外喷钞票。
有但是好景不长。从2000年开始,这个厂就开始漫长的技改和换代之中。
有2000年的时候,合成塔换了。别人都用的气相塔,你这个液相塔要么关张,要么换新的。用旧的你根本干不过新玩意,而且慢慢的市面上连旧塔的配件也没有了。咬着牙换吧,换一趟合成塔,一年半的利润搭进去了。
有2005年的时候,煤气炉换了。全行业进入群雄并起的时代,要么买最新的炉子,要么关张。否则成本过高。咬牙一换,2年的利润又没了。
2008年的时候,国家开始抓环保,各种环保装置和三废处理都开始提要求了。像以前那种半夜偷排,废液兑水应付环保的事已成为笑谈,老老实实添加余热利用和废水处理装置,1年白干了。
2009年开始,原料成本飞涨,能耗开始成为主要矛盾,一口气把所有的机械设备都换了,都是崭新的,准备大干一场,行业产能又开始过剩了。
2011年,原料成本开始下降,赚了点钱。但是行业又开始洗牌。开始流行缓释肥,把化肥吸附在什么小颗粒里面。这次要是再更新设备的话,基本上就相当于重建一个厂了。我老叔年纪也大了。没再折腾。
这几年的事就不说了。基本上每年只能干8个月左右,活也干不满,趁机检修检修设备。慢慢熬着。
我老叔的这个事并不新鲜,可以说是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难,难在无中生有,守业之难。难在不进则退。
一个煤气炉,从90年代到现在,换了5代。每一代都要更新,否则就直接出局。设备更新了就是设备,不更新就是废铁。人也要更新,学新的知识。这对于一个60岁的人来说就更难。他一生没挣多少钱,但还是很骄傲很自豪的。也拿过网友们的话教育我们:手上的钱,万万年。嘴上的钱,管当年。
正是因为搞制造业难,所以赚钱才能存下钱,存下点东西,留下点精神。我佩服这一群人,以初中的学历学英语,靠单词和比划跟老外交流。在工厂里睡觉,熬夜修设备,当老板的眼睛肿得跟桃子一样。自己花钱去参加学术会议,60岁的人还跟二十几岁的博士们请教技术问题。一个几百人的企业主,会修水会修电,会修设备,能开叉车,会电焊。说起来是老板,其实挣的是点辛苦钱。
工业和制造业为什么会衰退?我觉得就是因为它太难了。从客观上说,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从主观上说,人人都喜欢轻轻松松挣钱,谁愿意去工厂下死力呢。
我们今天身在中国,享受着廉价的工业产品。这并非理所当然,这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和经营者用钱和汗水砸出来的。
在全球范围内看,工业化不是必然,去工业化才是必然。谁有那么多钱不断地往里砸?哪个国家又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读了大学还像蚂蚁一样在生产车间里工作?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搞金融,搞旅游,搞艺术,当明星。又轻松又挣钱。这30年来,真正实现工业化还不断进步的国家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化肥的重要
@宋晓军:如果退回到1950 年时不需要太多化肥的生产方式,养活全球60 亿人需要地球有82% 的可耕种面积,而不是现在的38%。二战后,不上重化工业注定是个二流国家。而像印度这样经历了英国深度殖民化、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多的国家,钢和粮产量与今天中国的差距,就说明了一切问题。